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吾何以观之哉:礼的核心,是时刻保持恭敬之态度
banner"
>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这是第三篇的最后一句。
孔子在谈论一个居上位者不应该表现的态度有哪些。
第一个不应该的态度是“居上不宽”
,就是领导者对待下属不宽厚、不包容。
孔子在前面提出“君使臣以礼”
,意味着上级对下级只需要有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即可,当下属有些事做不到时,上级要能够包容,不可求全责备。
第二个不应该的态度是“为礼不敬”
,如果一个人为礼不敬,不知礼之本,就没法发自内心地去表达尊敬。
如果老百姓完全不知礼,自然就不会为礼。
但如果一个人很虚伪,表面遵守礼仪,但内心又不敬,那意味着什么呢?他是为了利益。
为了利益而“为礼”
,不可能有澄静的心。
孔子说“吾何以观之”
,意思是“简直不能直视那种为礼不敬的人”
。
第三个不应该的态度是“临丧不哀”
,参加葬礼的时候连一点哀痛之情都没有。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本来总爱哼哼歌,高高兴兴的,但如果他今天参加了葬礼,痛哭了一次,他这一整天都不会唱歌了。
因为临丧时得表达悲痛,要慎终追远。
在葬礼上,哀痛是要发自内心的。
有的人为了应酬去参加别人的葬礼,给人家送一个花圈,只是为了社交和完成仪式,并没有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对方的伤痛。
这就是缺乏共情,看到别人难过,自己感受不到。
为什么一个人临丧的时候要庄重、要哀伤?因为共情是人类应该拥有的一种能力,人类本身就有共通的痛苦和共通的难过。
“居上不宽”
“为礼不敬”
“临丧不哀”
这三句放在一起,全面地阐释了什么叫作不仁。
不仁就是心中只有自己和利益,没有仁爱之心,没有共情的能力。
这样的人对于礼是不能理解的,他感觉不到礼的意义所在,在他眼里,那只是一个规定,按部就班去执行就够了。
归根结底,礼的背后是仁。
我们要培养一颗柔软的、对他人和这个世界有感知的心,而不是用一颗僵硬的、形式化的和官僚化的心,随波逐流地生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推荐我老公鑫扬笔伐新书超级螳螂进化系统我已经看了,很不错的天地灵气再度回归大地带着系统重生的徐白化身藤蔓遮天蔽日的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拥有无限进化靠...
...
战战兢兢的日向镜,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宝物 在宝蓝色的转生眼中,火影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