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充满未知的旅途·
banner"
>
当然了,敏感的诗人,他不只看到当下的自己。
我们讲过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唐诗里回忆是很常见的写法。
故地重游,看到物是人非,会觉得落寞惆怅。
我们也讲过一些诗人会预感到未来的悲伤,“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
对于在旅途中漂泊的诗人来说,他们对未来会更加敏感。
比如张籍的这首《感春》:
远客悠悠任病身,谢家池上又逢春。
明年各自东西去,此地看花是别人。
他在这里看花,欣赏眼前的春天。
但同时,他又不能完全沉浸在春天的美好里。
为什么?因为是“远客”
,并且还是“病身”
。
他不属于这里。
对此时此地的春天来说,他是一个外来者。
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来说,他也格格不入。
他还想到,明年在这里欣赏春天的会是谁呢?肯定换了一个人。
他言下之意,这个地方换了别人,而他自己也会流落到别的地方。
从“各自”
这里,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和他一起看花的,大概还有别人。
大家同是作客他乡。
可是大家又同会各奔前程。
明年此地的物是人非,被诗人提前预料到。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杜牧《初冬夜饮》)
诗人们之所以会想到未来的状况,是因为有从前的人生经验。
对他们来说,命运是不确定的。
因为从前就是这样,每年漂来漂去的。
每年看花的地方都不一样,一起看花的人也不一样。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这些经历构成了他们对命运的理解。
所以他们会不自觉地想到,明年可能又要漂到别的地方去了。
明年自己在不在这个世界上,都不一定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推荐我老公鑫扬笔伐新书超级螳螂进化系统我已经看了,很不错的天地灵气再度回归大地带着系统重生的徐白化身藤蔓遮天蔽日的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拥有无限进化靠...
...
战战兢兢的日向镜,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宝物 在宝蓝色的转生眼中,火影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