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1章
刘琦迎上蒯良意味深长的目光,从容拱手:
“先生厚望,琦,谨记。”
粮草之忧,至此方解。
粮草虽得,但刘琦心中却无半分松懈。
该因蔡瑁调拨给刘琦的五千人军中有一人让刘琦如鲠在喉。
那就是统军校尉王朗。
论其才干与履历,确无可指摘,王朗并非靠阿谀奉承蔡瑁上位,而是靠实打实的军功累积。
当年荆南张羡祸乱时,王朗时任军司马,曾率本部五百人固守孤城旬月,亲冒矢石,身被数创而不退,最终等到援军,里外合击,大破贼寇,一举稳定了荆南局势。
此等悍勇与坚韧,便是徐庶这几日暗中查访后,也不得不道一声“真斗将也”
。
然而,问题便出在此处。
王朗这一身功劳,每一次关键的擢升,背后都清晰地烙印着蔡瑁的提携之力。
是蔡瑁将王朗从一介勇夫拔擢为统兵上千的别部司马,又是他在王朗荆南立功后,力排众议,将其超拔为这统领五千精锐的统军校尉。
可以说,没有蔡瑁,便没有王朗的今日。
在旁人眼中,王朗身上早已深深打上了“蔡氏”
的烙印。
此次蔡和、蔡青等人胆大包天,仅运来十日之粮,企图贻误军机。
王朗身为统军校尉,主管营中军务统筹,他当真会毫不知情?刘琦绝不相信。
知情不报,其心可诛!
然则,刘琦当下却动王朗不得。
王朗是凭着实打实的军功一步步晋升至此,军中将士有目共睹。
刘琦若仅因内心猜忌,无过而罚,便贸然罢黜一位有功的统兵校尉,在其他将校眼中岂非成了赏罚不明、任性而为之主?
“且让他再待些时日。”
刘琦目光幽冷,心中已然定计,“待到此番江夏局势稍定,便寻个由头,或明升暗降,或调任闲职,总要将这五千兵马,牢牢握于自己掌中才能安心。”
心念既定,刘琦回到军营立刻升帐议事。
帐内,刘琦、诸葛亮、徐庶三人核心在列,而王朗也应召立于下首。
“王校尉。”
刘琦目光扫过王朗,语气平淡无波,“营中士卒操练,近日如何?”
王朗踏前一步,拱手回报,言辞简练,条理清晰,确是一副干练之才的模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