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书库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荷尔德林(第2页)

荷尔德林

banner"

>

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诗人。

他自幼失怙,生性温柔敏感。

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期间,与谢林、黑格尔同室相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793年,他由神学院毕业。

由于不愿从事牧师职业,他当起了家庭教师。

1807年,他的精神彻底失常,从此过着平静的生活,直至1843年病逝。

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有《莱茵河》《归家》《漫游者》等。

在荷尔德林的诗歌里,河流是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风景和人世往往都以河流为轴。

河流源自山间,顺着山谷的方向流下,或徐缓或奔腾,流经各个地域。

河的两岸有人居住的城镇,都是河流的“孩子”

各地虽是分开的,却由于它的蜿蜒流淌,仿佛又结合在了一起。

在这首《莱茵河》里,莱茵河俨然是鲜活的生命——是神灵之子。

这种幻化,源于诗人对于自然界具有独特的感知。

整首诗可以分作三个部分,分别是第1—9节,第10—14节和第15节。

第一部分歌咏莱茵河这个自然界里的“半神”

,第二部分进一步歌唱人间的“半神们”

,尤其是卢梭,他们都是这条莱茵河的子孙。

最后一个部分是献给诗人的朋友辛克莱尔的。

第1节是“我”

与“他”

(莱茵河)遭遇的图景:坐在阿尔卑斯山间的森林外缘,“我”

感觉到了“他”

的“命运”

接下来数节,生动地勾勒了“他”

由小小源头喷薄成长为大河的过程,特别着意于“他”

的自由的意志。

莱茵河还在年幼时,就哭喊着追求自由。

第一部分除了描写莱茵河的自由奔腾以外,诗人还同时在朝拜神灵(那“更伟大的”

)。

在诗人(或“我”

)看来,是那更高的神灵赋予莱茵河以自由,尤其在自由的追求中找到已安排好的归宿。

莱茵河作为“半神”

其象征意义就在于,在自由的追求中最终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这同样也是这首诗第二部分的主题,人也要平静而且欢快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在最后一个部分里,诗人咏唱朋友辛克莱尔不会受惑于白日与黑夜的轮回,因为他“晓得神灵的显现”

,“晓得善的力量”

这里的“白日”

“黑夜”

,实际上也喻指着生命与死亡。

从莱茵河,到人(尤其是卢梭),再到朋友辛克莱尔,荷尔德林唱出了一咏三叹的意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