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书库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后记(第1页)

后记

banner"

>

前一时有人提到我出版于1990年代初的《北京:城与人》与《地之子》,认为后者似乎较前者厚重;但由媒介反应和读者接受的情况看,前者受欢迎的程度远在后者之上,不知何故。

我回答说,两本书的写作,投入确有不同。

写《北京:城与人》,缘起只是几篇1980年代初的“京味小说”

在我的学术作品中,这本书写得最轻松,甚至没有做必要的文献准备。

它的“受欢迎”

,多少由于机缘——出版时恰逢“北京文化热”

后来“北京”

、“城市”

热度不减;而对于农村的关注度却在下降。

还说《城与人》之后,我至今保持了对“城市”

的兴趣,旅行中往往持“考察”

态度,对近几十年的“城市改造”

怀了忧虑。

收入本书所在“系列”

中的《世事苍茫》一辑,其中的《城市随想》与纪游诸作,就可以读作“城市忧思录”

的吧。

在我的学术作品中,《城与人》是被认为好读的一本。

我曾经说起过,学术写作中,我会不由自主地向研究对象趋近。

这本书即偶用口语,沾染了一点“京味”

此书的读者,不难由征引文字,了解著者当年的阅读状况,以至1980年代的某种风气,即如引西书、用西典,食洋不化;无论“古希腊”

、“法国”

、“拉丁民族”

,还是“酒神”

、“日神”

,以至“欧洲中世纪”

、日本的“物之哀”

云云,无不一知半解。

薄弱的知识基础却无妨于写得兴会淋漓,以至我自己回头去读,会觉得饶舌,尤其想到那时1980年代已到了尽头。

这以后写作愈趋敛抑,习于删繁就简,才对当年的书写方式感到了陌生,对那一种工作状态,有了淡淡的怀念:看来写《城与人》时的我还不甚老。

北京师范大学版的《城与人》,选用了沈继光先生的近二十幅摄影作品。

结识沈先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作为媒介的,正是这本书。

沈先生那时在拍摄京城的胡同,后来又拍摄“老物件”

,拍摄乡野,成绩无不可观。

“城市改造”

早已将京城的胡同大片抹平。

再过一些日子,本书所描述的现象,不知还能否搜寻到相应的“实物”

作为见证?

赵园

2013年12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废土

苟在废土

我叫陈涯。  我是一名荒野主播。  世界核平了。  我重生到一百五十年后的废土世界。  我躲在水井里,外面是一头房屋大小的超级变种野猪。  猪刚鬣!  它...

最强赘婿

最强赘婿

落难兵王唐枫回到都市,机缘巧合之下和美女总裁签订契约,成为豪门赘婿。被绝美总裁老婆嫌弃,是美艳丈母娘的眼中钉,更是俏丽小姨视作窝囊废的姐夫!为了查清背叛自己的人到底是谁,更为了捍卫男人的尊严,一身恐怖实力失而复得的唐枫决定强势反击!且看超级兵王唐枫如何横行于美女如云的豪门大集团,如何从一个人人不待见的哑巴窝囊废,成长为商业大亨,乃至登顶世界之巅的绝世枭雄!...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