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重视“目标管理”
banner"
>
著名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在1955年创造了“目标管理”
这个术语。
从此之后,这个术语就成为全世界商界领袖的共同词汇。
1973年的美国联邦管理预算局局长波衣·艾希开始把这观念引入联邦政府。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及一些大公司里,尤其是在中下阶层,“目标管理”
的观念推展得很慢,因为这个观念威胁着官僚体系的3个基本支柱:传统、中央管制,以及官僚作风。
目标管理,是依照特定目标而不是依照程序和规定进行思考。
这个观点鼓励人们问这样的问题:
(1)“我们究竟要努力做什么?”
(2)“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
(3)“有没有更好的途径?”
(4)“这是遵照单位的政策吗?”
(5)“这是上面要我们做的吗?”
(6)“这是不是能使我们的部门雇用更多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
确定目标,以及分配时间去从事最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活动,是任何机构求得效力的要诀。
劳伦斯·彼得解释道:“在缺乏一项适当的目标之下,管理方面一个典型的反应是增加输入———雇用更多的人,驱使员工更辛苦地工作,提升员工的资格。
缺乏目标来确认程序,个人就可能只会增加输入,忙于做些意义不大的活动,却做不成任何事情。”
许多人和机构很容易只忙于程序方面的事情。
推销员一再地去拜访早就没有生意做的老顾客;教员根据考试卷或论文的整洁而不是根据内容打分数;主管只根据下属给他带来多少麻烦而不是根据他们有多少看法来评价员工;或者只要求大量的文字报告而不自己去看一看实际进展情形。
类似这样的人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因为他们没有关注自己最终的目标。
他们只想要大家忙个不停,维持一种制度,以及粉饰表面。
艾希指出:“目标管理不是一大堆报告,不是一连串会议;那是一种新的管理风格,不是一种新的程序。”
这是那些要从投入的时间里获得更大效果的人所运用的风格。
杰出的企业家都十分重视“目标管理”
这种新管理风格,因为这是一种投时少收效快的先进管理方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