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10.温故知新,受益颇多
banner"
>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意】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够获得新知识,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在哪里?
就在“温故而知新”
。
学习最重要的是获取心得,逐步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
换句话说,无师自通,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所以,高明的老师总是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俗话“温故而知新”
是一种反复研读的,多方琢磨的过程。
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好的书都经得起咀嚼,每咀嚼一回,就又悟出些真味,自己见解愈深。
学问愈进。
愈读得出味道来。
因而有位评论家说。
少年时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会发笑,中年时读了会思想,老年时读了却想哭。
好的书是需要反复读的,英国桂冠诗人但尼生每天研究《圣经》;大文豪托尔斯泰把《新约福音》读了又读,最后可以长篇背诵下来;马克·吐温旅行时必带一本厚厚的《韦氏大辞典》;白朗宁每天翻阅辞典,从辞典里面获得乐趣和启示……
“温故而知新”
也是从过去看将来,从过去的时间领域所积累的经验为参照系,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定实现未来目标的工作计划,但是过去的经验不应该成为消极的“定势”
,成为限制创新的包袱和累赘,囿于经验的成见,变得胆小、世故、迟钝起来,空失很多人生机遇,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所以,“温故而知新”
贵在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战争中的第一次战斗都是独特的,需要对实际情况作深刻的分析。
最容易通向惨败之路的莫过于模仿以往英雄们的计划,把它用于新的情况中。”
在战争史上,由于照搬前人经验而丧师败绩的事例不胜枚举。
唐朝房官效法古制,用车战制敌,被安史叛军杀得一败涂地。
20世纪30年代的法军统帅部,完全搬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在法西斯德国的闪击下,一触即溃。
相反,那些被人称道的成功战例,如韩信的背水为阵,刘伯承的重叠设伏等,都无不具有惊人的创新之举。
历史没有完全的翻版,经验更不能百试百灵,唯心史观有在以往经历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成分和创意,才能做到无往而不利。
“温故”
不是一味重复而是要“知新”
这样就“可以为师矣”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