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追求仁爱的“大同世界”
banner"
>
顾
池田先生谈到中国文化尚文的气质。
我想,总体上是这样。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仁”
字。
仁者爱人,爱人就不能靠武力。
所以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周游列国去宣传他们的“仁”
的精神,劝说君王要以“仁”
“义”
治天下。
然而在那个争战兼并的年代,孔子、孟子到处碰壁,并未如愿。
但是儒家尚文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中国人总是希望和平,厌恶战争。
中国古代关于世界和平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礼记·礼运篇》中有关“大同”
的一段文字中。
这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下,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59]
这就是中国人追求的大同世界。
这个世界是以仁爱为精神支柱的。
所谓完善的人格也以此为标准。
儒家主张培养“君子”
。
君子就是有完善人格的人,是讲仁义、有道德的人。
所以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重视人伦关系。
在家庭中重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妇从,在社会上对朋友讲“信”
和“义”
。
前面我曾谈到我以前背诵过儒家经典《大学》[60],它开首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61]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完善道德。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就是从自身修养开始,进而把仁爱扩大到家庭、国家及至世界,求太平大同的世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副乡长林小冬晚上偶然遇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受到骚扰,仗义出手,解救上司于危急之中,就在女上司即将以身相许时...
...
天脉大陆,以武为尊,强者至上。小侯爷陈少风本无忧无虑,一场订婚使他不得不走一条别样的道路。山海图,得惊世传承,筑霸道路,踏天脉,破天地,成就巅峰战神。...
...